林口霧社街。
這部電影,先前就傳說是臺灣影史上的瘋狂製作,
有多瘋狂? 製片在林口阿榮片場旁的一塊空地上硬生生的搭了一個村落。
魏導說,這其實不是原本規劃的地點,
但因為種種無可奈何的因素而選在林口搭景拍攝。
在裡面看過興建過程的影片,實在是一個浩大又好大的工程。
這是由一個日本女建築師規劃負責,建築物等級大致分成 A、B、C 三種。
B、C 級的建築僅為搭景用,不供人類使用,
用意是為了讓畫面在運鏡的時候減少穿幫或不合時宜的東西跑進畫面裡來。
這樣的景比較簡單,可以省下不少已經捉襟見肘的財務。
而 A 級的建築,則是完完整整可入厝用的房舍,
內裝也比較講究;陳設也依照 1930 年代的背景來設定。
我很佩服戲裡的仿舊技術。
我仔細看了一下,有些應該也是印表機印的,再來做舊處理。
建築物的仿舊令我激賞。
看完下集,隔天就被拖去林口霧社街。
所以我說國慶日放假的那三天到處跑來跑去,回到家之後累得跟狗一樣...
( 前兩天的故事等那台相機拍完再一起講 )
這趟都用 EOS 50 + 17-40mm 廣角拍攝。
原因也是因為這台好久沒用啦,還是三不五時的要輪一下比較好。
這顆鏡頭什麼畫面都塞的進,拍建築物應該很王道的,
不過我似乎有些錯估。
原本天才如我盤算,這回要拍人家拍電影的景,
選這廣角這顆能夠拍出完整的建貌、以及開闊的視覺效果。
這裡人有夠多,怎麼閃來閃去人都會跑進畫面,
所以有很多照片都被我砍了 1/3,這樣才不會一堆人頭。
當下真的很想出草...
屋頂也是一絕,看這上頭 ↓,似乎是鐵皮屋蓋上去的,然後漆成木頭色這樣。
司令部這邊的屋頂 ↓ 跟一般猴子住的有分別。
反正是黑瓦的屋頂。
據說是等級比較高的單位才能這樣用,這應該還有很多說法跟典故,我不了解。
好,既然講到這篇,那就順便說一些之前 Google 到的東西。
我對歷史完全不行,所以很多方面也不曉得他們在搞啥鬼。
故事是 1930 年 ( 昭和五年 ) 10月27日的霧社事件。
以賽德克族馬赫波為首的部落頭目「莫那‧魯道」發起的抗日大出草。
那天剛好是他們的運動會,可以一網打盡,殺個痛快,砍個過癮。
總計有 134 名日本人被幹掉。
這是在網路上找到的第二次霧社事件 ( 1931年4月25日 )
大出草的照片:(一堆頭...18禁)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d/%E4%BA%8C%E6%AC%A1%E9%9C%A7%E7%A4%BE%E4%BA%8B%E4%BB%B6.jpg
看了這部電影後我才知道 " 出草 " 就是原著民的獵首,就是砍頭啦!
最後的最後,人幾乎都死光光了。
莫那‧魯道、鐵木‧瓦力斯、巴萬,全都死得一乾二淨,
只留下這悲壯的抗戰故事。
前陣子,看了導演寫的那本手記書(叫什麼來著我忘記了...),
才知道這部電影借錢借的這麼瘋狂,比報紙上寫的還要慘絕人寰。
燒錢的速度可能跟我在燒給我阿公的時候一樣快。
曾一場戲用掉三萬呎的底片(導演說:一分鐘九十呎)
我來解釋一下:
「電影底片跟 135 片幅一樣大小,一張照片用的底片是 36mm x 24mm
一呎 = 0.3048 公尺」
聰明的妳可以換算這樣燒掉多少了。
真的非常誇張!
拍電影真的不是人幹的,尤其是在臺灣拍電影。
請支持國片,愛護我們的文化,珍惜妳擁有的一切。
導演說的好,他說:
日本國旗上頭是顆日正當中的彩虹旗;族人信仰的是雨後的彩虹橋,
但彼此都沒想過,他們信仰的卻是同一片天空。
PS.
1. 誰說笨蛋不會感冒的?
2. 覺得還是沒有睡飽
3. 像在濫竽充數
4. 都一直亂花錢...
5. 有點精神分裂加語無倫次